您当前的位置: 吉隆坡新闻网 > 育儿 > 天呐!正常的孩子为什么总是在别人家?

天呐!正常的孩子为什么总是在别人家?

发布日期:2019-04-23

作者:粽子

本文由:可可的粽子妈(kkdzzm)

1

我在怀可可的时候经常会猜测他以后的性格,我的想象里他会是一个温和、细腻、敏感又略带内向的孩子,也许这样一个略怂又敏感的孩子会让我更能有一种“老娘会罩着你”的感觉,这当然是我的心理需要,也是我真切的期盼。

可可出生后,我发现我只猜对了一半,他确实是敏感、细腻,但是一点儿也不内向,反而是一个愉快、活泼、精力旺盛的孩子。

在他婴儿期,有的时候还会怕生,认人,但现在四岁半的他,简直是我活这么多年见过最能自来熟的孩子。怕生这件事在他的世界里完全不可能存在,我甚至时常要为他对陌生人的过度热情而头大。

我今天仔细的想了一下,我其实在前两年谈及他精力旺盛的状态以及活泼到上天的性格时都略有一些嫌弃,直到他上了幼儿园以后的这一年里,才逐渐彻底接受了他这个性格设定。

开始“认命”自己真的是生了这么个“过度活泼”的孩子。

除了性格,他的睡眠也是我完全没有料到的事情。

一直以为小婴儿就是吃了睡睡了吃,结果可可两岁断奶前没有一次睡觉超过三个小时,最困难的时候夜里一个小时一醒,折磨的我天天头重脚轻。

不按套路出牌的还有他的食欲。

因为我从小就是一个大人眼里不好好吃饭的孩子,我妈到现在还会叨叨我,所以,在我的认识里,让孩子好好吃饭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但是可可的食欲却异常的好。除了偶尔胃口不好不想吃,其余的时间几乎从不挑食,经常我们要劝他的不是多吃点,而是:“差不多了吧?别吃了吧?”生怕他吃多了不消化。

2

这么多的意料之外,让我最常有的一个感觉就是:这孩子怎么就是跟别人不一样呢?(其实是和我的期望不一样)

类似的问题在后台和群里也是我最常被问到的:

我孩子被抢了玩具不会抢回来,只会傻站在那里,是不是有问题啊?

我孩子就是不愿意和长辈打招呼,这正常吗?

我孩子吃东西总是特别慢,我看别人家孩子都不这样的,要怎么纠正呢?

我孩子脾气特别大,要怎么改啊?

我们其实都有这样的心路历程:正常的孩子为什么总是在别人家?

好多朋友都说喜欢可可外向的性格,超级希望自己孩子也可以这样。

大家不知道的是,我也很认真的羡慕那些内向的专注度高的可以自己玩很久的孩子。

3

我们给孩子挑毛病真的是一把好手。

我记得很早以前看过一个视频,先是分别采访好几位妈妈,问她们,满分十分的话给孩子打多少分啊?妈妈们有的说8分,有的说7分,问及原因时,有的妈妈是说孩子性格太拖拉,有的是说很毛躁。

采访完妈妈们,导演给妈妈们放了一段他们采访孩子的视频,导演问孩子:“如果满分是十分的话,你给妈妈打多少分呀?”,孩子们统一回答:“十分!”还有个可爱的宝宝喊到:“一百分!”

导演接着问:“为什么打十分呀?”

孩子们回答:

“妈妈的头发很长,很漂亮,我很喜欢。”

“妈妈会亲我,我喜欢妈妈亲我。”

“妈妈的脸很软,很香。”

“妈妈会做很多好吃的,会抱我。”

......

镜头前的妈妈们有的说自己好惭愧,有的被孩子感动的流下了眼泪。

仔细想想,孩子真的那么差吗?

她内向,说明她对待关系很谨慎;他拖拉是因为他要认真研究事情的每一个步骤;他不打招呼是因为他跟那些人不熟,作为一个孩子他紧张、害怕,无法强迫自己微笑打招呼;他上蹿下跳,不安分,是因为他渴望探索这个世界。

4

养育孩子的过程应该是一个逐渐放下自己对孩子的“妄想”,去了解真实的孩子的过程。

我们不断的打破自己的幻想,这个过程一定是失望甚至痛苦的,但对孩子来说是他们最需要的。

而很多家长把养孩子的过程变成了一个改造孩子的过程,他们坚定的认为孩子就是需要被改造的。

要理解孩子的话,其实至少需要从四个维度需要考量:

● 遗传:如果爸爸妈妈都是天生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人,如何指望两三岁的孩子就是社交达人呢?

时间:不同的年龄孩子发展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我们能理解半岁的孩子不会走路是正常的,却时常不能理解三岁的孩子“乱发火”也是正常的。

环境:在一个充满了暴力的家庭里,每个人都在吵吵闹闹,孩子的性格是不可能稳定平和的。

特殊事件:学步期,离乳期,新入学,搬家,主要抚养人出差等等,这些生活事件都会导致孩子的行为、心理出现变化。

好多人之所以亲子关系那么紧张,是因为孩子一出现“问题”,就立刻想要去“矫正”,而不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

大家可以注意观察一下,上面列出的四条里,除了环境可以努力尝试改变之外(还是大人改变,不是去矫正孩子),基本上都是只能静待花开。

这不是不作为,而是你根本改变不了剩下的事情。

5

所以,当我们了解孩子“出问题”的原因后,基本也就不会想要改造孩子了,而是要么接纳,要么改变自己。那些一门心思改造孩子的家长,其实根本没有认真考虑过行为背后的原因。

现在很多流行的育儿方法,比如各种“科学”惩罚手段,其实都是在参考“行为心理学”。

行为心理学的理念是:不要在乎那些复杂的感受变化,而是直接从行为层面矫正。

越来越多育儿和心理学领域的专业人士都意识到这样做的弊端了,人不是机器,人的心灵是极其复杂和精密的仪器。给一个刺激就出一个行为是可以的,但是带来的损伤也是巨大的。

不是说这样的行为训练完全不能用,而是不能把这作为养育的唯一方法,甚至尊为唯一的正确方法。

其实当我们逐渐可以放下自己对孩子的改造欲时,也会对自己的态度更放松,甚至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自己越放松,也就会对孩子越放松,会逐渐进入“良性循环”。

而如果一直觉得孩子需要被纠正,需要被改造成“正确的样子”,就会觉得越来越辛苦。

作者:粽子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有两岁萌宝,专注0-3岁儿童心理,聊聊育儿,聊聊家常,可卖萌,可正经。原标题:《怎样才能停止挑孩子毛病?》转载已获授权。图片来源:pexels

编辑:刘韶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