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吉隆坡新闻网 > 教育 > 乡村教育:星河灿烂,何以为渡?

乡村教育:星河灿烂,何以为渡?

发布日期:2021-12-17

大规模的乡村教育几乎是伴随着共和国的发展同步生长的,甚至更早。一方讲台作舟,三寸粉笔为橹,一代代乡村教师苦心经营,接力摆渡,将一批批乡村学子渡向未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深化,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乡村教育正大步迈入全新的时代。

回望过往,历史的星河璀璨生光。从私塾到村办学校,再到现代化的乡村校,乡村教育淬砺于贫苦岁月,蓬发于社会发展的洪流,又衰微于疾速的城镇化进程。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特岗计划、国培项目、教育信息化2.0……在国家力量的助推下,新时代的乡村教育迸发出勃勃生机。

越来越多的年青教师走上乡村校的讲台,信息技术设备重构着一间又一间乡村教室,这是乡村教育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阜阳市颍泉区宁老庄镇赵桥小学(下文简称赵桥小学)经历着的现实。

得益于阜阳市智慧学校建设项目,和全市800余所学校一样,赵桥小学在2021年秋季学期引入了智慧课堂。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之下,新的教育教学生态在这方土地上,勃发生长,汩汩不息。

赵桥小学,其校其人

“合流汝颍抱城来“,清代诗人黄景仁登上清颍楼,向北远眺,风雨和会、沃野千里的颍泉大地尽收眼底。颍河泉河交汇之处,颍泉区得名于此。

宁老庄镇位于城区西北13.7公里处,从镇上出发,驾车在水泥小道上西向行驶,沿途小楼林立的村落和沃饶平旷的农田交叠往替。初冬时节,一垄垄麦苗以青绿色涂满大地,弥望的是麦浪袭袭。25分钟的车程,你大可尽情领略《颍州府志》所述“清淑之气,蜿蜒磅礴千余里”的景象。

赵桥小学三面围着农田,一面朝着村庄。走进校园,入眼是整洁美丽的环境,两排校舍立于前方和左侧,柏油铺就的操场开阔平整,鲜艳的五星红旗高扬在学校上空,随风流淌。

沉下心和年逾古稀的老校长谢连龙交谈,你会得到一部关于赵桥小学的“口述史”。

上世纪60年代中期,这所学校从乡野的泥土里生长出来。黄泥和糠砌墙,土坯垒桌作椅,麦秆捆织成窗,识文断字的庄稼人成了教书先生。从此,赵桥小学负载着时代使命,开启乡土社会的教育摆渡。

70年代中期,高中毕业经过师范培训的谢连龙入校,成为一名数学老师,后任赵桥小学校长。谈起往昔岁月,苦和难是他口中的高频词。生产队、工分、阴雨天泥泞难行、颓颓将倾的校舍、发不起工资……循着谢连龙的回忆,不难想见老一代乡村教育人筚路蓝缕之艰。

退休近十年,老校长谢连龙依然挚守校园。赞其情怀,老校长连连摆手,笑言:“教育发展太快了,现在来看,我就是个‘文盲’。以前一本教案就能教一代人,现在不行了,知识更新太快,教学都用高科技了。”

从“0是自然数”的变化,到班班通,再到平板教学,知识更新和乡村教学手段的迭代,无不冲击着谢连龙的认知。

从泥砌、砖瓦,到平房,再到两层小楼,目睹赵桥小学沧海桑田之变,他一向坚信乡村教育的美好前景。

而今年秋季学期,大屏和平板入校安装的场景还是让他惊诧不已。说到这里,谢连龙不自觉提高了嗓门:“想都不敢想,谁能想到农村学校能这么快实现现代化哩!”

老校长谢连龙看课间游戏的学生

落寞伴着惊诧,悄没声儿就袭上心头。叹息声咽下去,老校长脸上绽开笑容。

“老一套行不通咯!老一辈人注定要被历史淘汰。”老校长不住感叹,“教学方式方法变了,孩子也变了。现在的小孩多聪明,三岁的孩子可能比过去十岁孩子懂得更多。学生都变了,老师当然更要变!”

同样的看法,也在现任校长郭立法的心里生发着。2013年到任以来,他一直致力于改善赵桥小学的教学环境和校园面貌。

尽管如此,生源流失、留守儿童、缺师少教这类乡村校常见问题在这所学校也都有发生。连同校长在内的12名教师,守望在教育树人的课堂,摆渡着6个班级近200余名学生的未来。

坚守乡村教育20余载,郭立法看到了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发展契机,对于未来,他有更多期待。

“有了智慧课堂,老师教、学生学,都高效很多,系统里有大量的图片、视频等各类课程资源。”

面对新的变化,他欣喜不已。

郭立法校长与学生做游戏

于乡村教育而言,坚守固然可贵。可面对新时代下新的教育使命,坚守,真就足够了吗?

郭立法说:“‘穿新鞋走老路’是不行的,教育形势变了,教育质量要提高,教师得提升自己,教育理念也得跟着教育方式一起进步。”

鼓励创新,他为老师自由探索提供更宽松的空间。

渡人,也是渡己。渡以缓滞难前的因循守旧,还是渡以面向未来世界的无限可能,新一代的乡村教育“摆渡人”已然跋涉在不断探索的漫漫征途。

与乡村教育“谈一场恋爱”

2017年,30岁的崔子才结束了大学毕业后四处打拼的6年,回到家乡,成为赵桥小学的数学专职教师。一起来任教的,还有妻子乔婷婷。

与其不同的是,乔婷婷自师范大学毕业时,即通过特岗教师招考,成为家乡阜南县的一名语文老师。在乡村校,一教就是五年。

乔婷婷老师给一年级学生授课

提起丈夫崔子才,乔婷婷总是笑意盈盈,对他,她有太多的欣赏和崇敬。

“单论从教资历,我是他的‘前辈’,但是讲教学理念和探索的劲头儿,我要向他学习。”乔婷婷时常打趣,“崔老师,是用谈恋爱的心力在教学生、搞教育。”

如果你对崔子才稍加了解,便会对乔婷婷的赞美之辞满怀同感。

第一次见到他,恰逢课间。操场上撒满了生龙活虎欢呼雀跃的孩子。

打篮球、羽毛球、丢沙包、跳格子……最热闹的,就是乒乓球台旁,两方对垒,打得有模有样。崔子才老师端着本子,满面笑容地记录着学生的得分情况。

课间乒乓球赛

学生喜欢看乒乓球世界杯比赛,他就把五、六年级的学生组合起来,利用课间时间按标准赛制打比赛。

“这周是积分赛,下周开始打淘汰赛。”崔子才眼睛里闪动着晶莹的光,脸上泛着笑容。

乒乓球比赛如火如荼,六年级数学课程也进行到《数学与体育:单循环比赛》一课。课堂上,智慧课堂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崔子才只用了不足二十分钟便完成了讲授环节,剩下的时间留给学生利用平板自由探究同一问题的不同解法。

“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多给他们一些自由探索的空间。”

崔子才老师辅导学生

第二次见到崔子才,是在办公室。他戴着耳机,正用智慧课堂专注地备英语课。

学校没有专职英语教师,崔子才便兼任起五、六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虽是兼职,他却不敢怠慢。为了规范发音,他会反复听系统中英语发音。

“虽然有英语基础,还是要多听多练,课堂上才能用最标准的语音来教学生。”

崔子才老师备课

学生的“哑巴英语”曾令崔子才头疼不已。这学期,他找到了解决之道:利用智慧课堂发布读书打卡任务。为了换取跨年奖励,在目标感与成就感的驱动下,连班里最内向的孩子都在坚持口语练习。

对于学科教学,崔子才总有股子执着劲儿。但比起知识学习,他更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全面发展。

崔老师组织学生整理书包

“我能不能跟你也提个要求?给我班的学生上一节课,谈谈你的成长经历和职业情况。”交流间隙,崔子才笑得腼腆,似乎自己提出的是一个不情之请,可他脸上的神情却显得十分坚定,眼神里满含期待。

这种想法在他心底萌生已久。班里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手机里的游戏和短视频占据了孩子的大部分时光。缺乏人生目标和学习内驱力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学生们接触外部世界的机会并不多,通过短视频了解到的社会是有偏差的,我希望可以有多元职业的人用亲身经历来为我的学生讲述真实的社会,给他们正向的引导。”

就这样,一节质朴的生涯课程开始了。笔者站在讲桌后的讲台上言之滔滔时,崔老师调整了课程形式。他把讲桌推到一旁,搬来两把椅子,而后,课堂变成了一场访谈。没了讲桌的区隔,学生们近距离参与着成年人对于成才经历、择业经历的讨论,检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这一代孩子自我意识很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说教式教育是没用的,要潜移默化引导、影响。”

没有苦口婆心的说教,崔子才的教育苦心和教育意图都藏匿在行动里,以温暖的面目显现自身。

他信仰孩子身上的无限可能,也抱持着“学校教育不应脱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的观念。

崔子才老师给一年级学生上体育课

“未来是什么样,谁都不知道。为什么要用自己受限的预期来框定孩子的发展空间呢?”

丰富孩子的精神时间,他用两年的时间悉心引导,帮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启发孩子的思考,他在课堂上跟学生探讨“元宇宙”,畅想未来世界的模样。

“我很庆幸学生能在小学阶段用上智慧课堂,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课堂不该与社会发展脱节。”

崔子才把智慧课堂当成重要的教学工具,但又远不止于此。

天气干燥的秋天,他通过打卡任务,督促学生勤喝水补充身体水分。活动课,他带学生走出校园,用平板学习摄影。

学生摄影作业

他与学生一起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重温红军长征的历史。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策划25里路徒步的“微长征”活动。崔子才把活动的主导权交给学生。100米、1000米……学生在实地测量过程中理性认知即将进行的25里“长征路”的距离。

“微长征”活动合影

学科教育融合思想教育,依托营造的教育情境,孩子在自由探索中产生情感激荡与价值共鸣,教育目标就达成了。

在崔子才眼里,每个孩子都是鲜活且独特的个体,不应以同一尺度衡量所有学生。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加以引导,每次尝试都可能改变孩子的人生轨迹。

成为更好的自己,是他对学生的全部期待。

理想青年:“90后”岗教师选择留任

为了让学生能学习美术课程,这学期初,崔子才和一年级数学老师董坤达成了一个“协议”,以一节体育课“换取”董坤的美术课。两人一拍即合,就这样,崔子才成了一年级孩子口中的“体育老师”,而董坤成为六年级的“美术老师”。

董坤给六年级学生上美术课

董坤是赵桥小学唯 一的美术专职教师,也是唯 一的”90后“教师。2018年,他以特岗招考第一名的成绩,进入赵桥小学。学校缺少学科教师,他就成了数学老师。

初来乍到,他接手了代课教师流动最频繁的四年级。“年轻老师来了又走,学生基本每学期都换老师。那时候只觉得班级纪律差,学生不听话,并不知道为什么,直到后来收到学生的纸条‘老师,你能不能不走’”。

做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自然就能引导学生喜欢学习。这是董坤的教育“秘诀”。

为了走进学生心里,营造快乐学习环境,董坤常常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农田里的油菜花开了,他带着学生走向田埂,观察油菜花丛里忙碌的蜜蜂,了解植物与动物构成的微小生态,晴好的天气里,组织学生外出放风筝,做扎染,也会在节日里,带学生举行水果派对、用废纸盒做花灯……

学生在乡间小道放风自制风筝

在校园,在田野,他为学生的生活填涂色彩。一场场充满趣味的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也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不知不觉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在增加,作业减少,学习成绩却大幅提高。

缺乏目标感,不知道为什么而学,是乡村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董坤通过“理想杂货铺”的游戏,让孩子们拿着写有人生理想的卡片换取他精心准备的各种零食,以此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未来。

理想“杂货铺”活动合影

为了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荣誉感,他也会别出心裁地带学生玩无人机,学编程、画科幻画,做小发明,参加各类比赛。

  无人机拍摄班级合影

班里成绩最差的学生,毕业前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市三等奖。学生一句“长这么大,这还是我第一次得奖”,让他欣慰不已。

“成绩不是全部,学生要综合发展,充分探索,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和更多元的发展道路。”

设计专业毕业的董坤,总有许多新鲜的点子。起初,学校没有好用的信息化教学设备,他就拿来家用投影仪,为学生带来充满新鲜感的课堂。

提到教育信息化,董坤兴致盎然,双眼烁光。“太重要了!农村学校太需要信息化,不光是方便老师教学,也有助于学生学习。比如立体几何,讲再多都不如从系统里调一些图片和动画。”

对于信息技术的热情不仅是源于个人兴趣,更是在岗位适应过程中的切身体会。他习惯于通过各类资源平台观看优质课例,学习课程设计和教学技巧。从教学新手,到市级优质课获奖教师,他在日积月累中提高业务水平,完成角色转型。

今年夏天,董坤送走了从教以来第一届毕业生,也结束了3年特岗服务期。面对各种选择,他还是选择了留下。

“农村的孩子更需要老师,年青人可以为这里注入新鲜血液。只要有理想、有目标,会有一番作为的。”

董坤矢志做一名理想青年,立足乡村课堂,探索、分享,与学生一起成长。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在乡村学校,教师的教育行动大多超越学科界限,心之所至,力之所及,皆是作为空间,一言一行,都关系着生命发展、乡村未来的无限可能。

新的时代,教育信息化为乡村教育的“摆渡”提供前所未有的强大引擎。依托更“智慧”的教学手段,新一代“摆渡人”正以新的教学理念和使命担当,于时代激流中,以更开放更现代化的眼光审视乡村教育,重新定位自我,不断革新教学方式,将潜在的无限可能转变为星河灿烂的现实。